在浙江某制造业重镇,一家纺织厂老板最近有点困惑:虽然订单量比上一年下降了15%,但工厂机器仍24小时作业。“停一天丢失好几万,工人工资、设备折旧、税收……哪样都得算进去。”他的窘境,折射出我国经济的一个恶疾——产能过剩。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4年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降至74.2%,为近十年次低水平。为什么企业宁可亏钱也要保持出产?这背面,藏着一把“税收暗码”。
一、增值税:推着企业“停不下来”的隐形之手
我国最大的税种是增值税,占全国税收收入的35%以上。与国外遍及选用的消费税不同,增值税的中心逻辑是“雁过拔毛”:每出产一个产品,从原材料收购到终端出售,每个环节都要征收13%的税。更要害的是,不管产品是否终究被顾客买走,税收早已层层上缴。
举个比如:
- 钢铁厂将钢材以100万卖给轿车厂,交纳13万增值税;
- 轿车厂将钢材加工成零件,以200万卖给总装厂,再交纳13万增值税(200万×13% - 100万×13%);
- 总装厂将轿车以300万卖出,再交纳13万增值税。
整个链条中,国家一共收到39万增值税,而顾客是否买车,不影响税收的完成。
这种形式下,企业为了保持现金流和税基,有必要不断扩大出产。即便商场需求疲软,企业也倾向于“借钱也要出产”——由于停产意味着增值税链条开裂,前期交纳的税款无法抵扣,反而会添加本钱。浙江那家纺织厂老板算过账:“停产三个月,光增值税留抵退税就丢失近百万,不如咬牙开工,至少能保住税基。”
二、消费税:国外为何敢“躺平”发钱?
与我国构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国家。它们的税收以消费税(终端税)为主,占税收收入的40%以上。消费税的特点是“见钱眼开”:只要产品被顾客买走,政府才干收到税。假如产品滞销,企业赚不到钱,政府也拿不到税收。
这种机制倒逼政府有必要想方设法影响消费。例如,2020年疫情期间,美国直接向民众发放2.2万亿美元救济金,欧盟推出“绿色消费券”,日本施行“购物返现”方案。这些方针的底层逻辑很简略:只要消费端活泼,企业才干挣钱,政府才干收税。
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说:“税制是经济的骨骼。”消费税主导的国家,天然倾向于打造“消费型社会”,而增值税主导的我国,则构成了“出产型社会”。数据显现,2024年我国终究消费开销对GDP奉献率为58.5%,远低于美国的82%。
三、产能过剩的“税收圈套”与破局之路
增值税的“出产驱动”特性,在经济高速增加期曾发挥重要作用。但随着消费增速放缓,这种形式逐步显露出副作用:
1. 企业被逼加杠杆:为保持出产,企业不得不依赖银行借款或民间假贷,导致负债率攀升。2024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均匀财物负债率达62.3%,创前史新高。
2. 资源错配加重:资金和产能继续流向低效范畴。东北某钢铁厂负责人坦言:“银行更乐意给咱们借款,由于出产规模大、税收奉献高,哪怕产品卖不掉,至少能保住税收。”
3. 居民收入被揉捏:企业赢利被税收和本钱吞噬,无力进步员工工资。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践增速仅为3.2%,低于GDP增速。
要打破这个循环,要害在于重构税制逻辑。
- 逐步进步消费税比重:将部分增值税转化为消费税,让税收与消费直接挂钩。例如,对奢侈品、高耗能产品加征消费税,既调理收入分配,又引导企业转向高附加值范畴。
- 优化增值税抵扣机制:答应企业在滞销时请求“税收递延”,削减停产压力。
- 直接影响消费:学习国外经验,经过现金补助、消费券等方法提高居民购买力。2024年深圳试点“数字人民币红包”,带动消费增加12%,证明方针有用。
产能过剩不是简略的“供大于求”,而是税制、方针与商场博弈的成果。当税收成为推进出产的“永动机”,企业和地方政府就像被绑在跑步机上的人——停下脚步,就会跌倒。破解之道,在于让税收从“出产发动机”转变为“消费调理阀”。究竟,只要让老百姓乐意花钱、勇于花钱,我国经济才干真正从“国际工厂”迈向“国际商场”。
作者简介:
陆天然,法学硕士,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;现任东华大学数字财物研究院院长、我国自贸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履行院长;兼任全国“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开展法治智库”首席专家库成员、我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维护投资者权益作业委员会(简称:权工委)高级顾问。曾任新华社记者、我国变革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和国务院研究室(言实)互联网年代方法论课题组组长,著有《互联网年代方法论丛书》十二卷。